全国率先实现血液标本集中化检测和血液病毒核酸检测100%覆盖,血液预警平台全程监控
血液的采集、检验、处理、保存到临床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将“安全”放在首位
武汉千万市民人人可享安全血液
2019年6月14日,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
作为今年世界献血者日活动的全国主会场,6月13日-15日晚7时到10时,武汉两江四岸千栋楼宇同时“披”上鲜亮的红色,灯光秀滚动播放着“热血荆楚点亮江城”“捐献热血拯救生命”“人人享有安全血液”等宣传语,向所有无偿献血者致敬。
近年来,武汉市无偿献血工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围绕健康中国的目标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武汉市无偿献血水平持续提升:献血人数从1998年的不足4万人次增长至2018年的22.4万人次。
2018年,我市无偿献血总量为36.5万单位(73吨),其中血小板采集量跃居全国第一位。全市自愿无偿献血率100%,保持血液安全事故零发生;血液采集和供应量均处于全国前列,连续8年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口号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安全的血液是连接你我他生命的重要桥梁,武汉血液中心在保障血液充足供应的同时,拧紧血液质量的“安全阀”,从血液的采集、检验、处理、保存到临床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血液采集
一次性耗材全封闭采血采血量间隔期均为安全线
无偿献血将捐献者的健康放首位
作为血液中心献血服务科主任,陈虹经常会和无偿献血者打交道。陈虹介绍,献血者最关心两个问题:献血会感染疾病吗?献完血后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陈虹介绍,不管是献全血,还是成分血,采血用的都是带针头的一次性耗材,跟医院输液一样。“很多人不敢献成分血,主要是担心血液要在机器里进行分离循环,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这是个误区。”她解释说,血小板采集的全过程都是在一次性耗材中循环,根本不会与机器接触。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献血量的要求不同。“我国无论是献血量,还是间隔时间,都是非常安全的一个设置。”陈虹说,我国规定的献血量为200-400毫升。欧美国家的献血量最高可达500毫升,我国台湾地区的上限也是500毫升,同是亚洲国家的日本与我国的献血量一样。我国全血的献血间隔期为6个月,在所有国家中也是间隔期最长的。
献血前需要先做体检,达到标准后才能捐献,这也是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健康。陈虹介绍,以女性为例,正常女性的血红蛋白浓度在110g/L-150g/L,按规定,女性献血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必须在115g/L以上才能捐献;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300×109/L,捐献者的血小板计数必须达到150×109/L。她解释,这是为了保证献血后,各项指标仍然能在正常范围内。
陈虹指出,血液是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也是救治病患必要的医疗措施。进行无偿献血,首要前提是保证捐献者的健康。
血液检测
全国率先实现血液标本集中化检测和血液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
武汉出库血液检测合格率100%
血液安全是整个采供血事业的生命线。武汉血液中心出库血液检测合格率100%。
武汉血液中心检验科主任赵磊介绍,自2005年起,武汉血液中心在全国最早实现血液标本集中化检测,目前已覆盖鄂州、天门、仙桃及潜江市四家中心血站。血液标本集中送至武汉进行检测,检测试剂、检测设备、检测方法和质量管理全部统一,既节约了地方血站对血液筛查设备、人员培训和技术力量的投入,提高了检测效率,又缩减了成本,极大程度地保障了血液检测同质化。
2015年,武汉血液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血液病毒核酸检测100%覆盖。赵磊介绍,传统的血液传染性指标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在蛋白质水平进行检测。而机体感染病毒后,最早出现的是核酸的改变,然后才是蛋白质水平的改变。以往,可能要60天左右才能检测到病毒。这意味着,从感染后到能检测出来之间的这个“窗口期”,无法确认到底是否发生了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血液检测手段,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有效缩短了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例如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窗口期从之前的平均14天缩短到目前的10天,乙肝病毒检测窗口期从之前的50天缩短到25天,丙肝病毒检测窗口期从之前的72天缩短到59天,极大程度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赵磊透露,目前中心还开展了HTLV(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抗体监测工作,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采供血机构在开展相关检测工作。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检测7万人份,未发现一例确认阳性病例,证实武汉地区是HTLV的低流行区域。
临床供血
去白细胞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每年两次合理用血专项检查
多措并举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在打造中部医疗中心的路上,武汉临床用血需求每年都在增加。”武汉血液中心供血科主任陈国安介绍,中心狠抓血液安全供应量、血液质量安全和临床使用安全,多措并举全方位保障了临床用血的安全。
为了保障血液质量安全,除了核酸检测全覆盖外,武汉血液中心通过对血液进行处理来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陈国安说,观察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多与白细胞有关。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
血液中心每年还会对全市用血较多的医疗机构进行两次合理用血专项检查,严控临床用血指证,对于检查不合格的医疗机构,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坚决杜绝”人情血“和”安慰血“的使用,确保每一滴血都用在切实有需要的病患身上。陈国安说,一旦出现紧急用血和特殊用血的情况,中心会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满足应急用血的需求。去年,全市没有发生过一起因用血无法满足而耽误抢救的病例。
着力打造血液预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从血液采集到使用,可实现全程监控。这意味着,谁献的血,谁用了血,献血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血者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所有与采供血相关的环节可以全程追溯,从献血到输血形成了闭环,更加保障血液的安全性。
无偿献血光荣榜
在我们的身边,有无数个不知名的平凡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不止一次伸出自己的双手,奉献出安全而温热的血液。每一位献血者都是英雄!正是数百万人次的无偿献血,为我们安全使用血液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无偿献血参与人数占在校生的15%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坚持16年团体无偿献血
每年2-3场无偿献血,平均每次参与人数达到在校生的15%,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荣获2016-2017年度“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我从2003年进入团委工作,就一直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活动。”该校原团委书记周芸介绍,16年来,学校每年3月青年志愿者服务月、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12月5日世界志愿者日,都会组织大型团体献血活动,每次献血量都超过1000个单位。
该校2000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张宝在校就读期间多次无偿献血,2001年加入中华骨髓库。2008年8月,张宝接到骨髓库电话,称其与韩国一名白血病男子配型成功。在等待捐髓期间,张宝突然遭遇严重车祸:胸腔、颅内积水,胸骨、锁骨、肋骨骨裂,在医院躺了1个多月。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可能进行捐献时,重伤不到半年的张宝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兑现承诺,成为湖北省首例跨国捐髓者。
张宝说,“相比生命的脆弱和重要性,我所做的事微不足道,希望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做力所能及之事。”2014年12月,学校成立“张宝志愿服务队”,倡导广大学生向张宝学习。截至目前为止,学校共有9支“张宝志愿服务队”小分队,每年参与各种公益活动700余场。
“每次献血车一开进校园,学生们就会积极参与,自发去排队献血,这已经成了惯例。不少学生会自发或结对前往校外献血点献血。”现任团委书记武蕾说,将献血帮助他人的理念深植入学生心中,得益于学校一直以来积极组织各种志愿活动,并将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落实到各项公益活动中。
献血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别人,也是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重健康的一种方式。作为公益志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学校一直以来通过无偿献血给予学生爱的教育。如今,志愿服务队已深入协和医院白血病爱心病房、聋儿康复中心、养老院等场所,服务领域涵盖城市文明创建、大型赛事、扶老助孤等各个领域,成为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想得到、靠得住”的志愿服务组织。
3个月内两次捐髓救人带动学生参加无偿献血
“最美教师”郭卉:18年献血13600毫升
从半年献血一次,到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再到成为成分血捐献者,武汉市第十九中学体育老师郭卉坚持献血救人17年,无偿献血13600毫升,相当3个体重60公斤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总量。2013年,为了挽救上海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年轻母亲的生命,郭卉在3个月内连续两次捐献骨髓。
2001年的教师节,18岁的郭卉用献血来纪念自己的成年礼。从那以后,她坚持每隔半年捐献一次全血。2003年,郭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
2011年年底,郭卉接到电话,得知有一名上海的白血病患者和她初配成功,问她是否同意捐献骨髓,她一口答应。由于患者体重比她重,为了成功捐髓,她不得不增重。2013年8月,郭卉共采集了436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这个数量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
由于病情恶化,这位患者再次向中华骨髓库提出需要郭卉进行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申请,这时距离她第一次捐髓仅两个月。患者家属联系到郭卉,恳请她再次捐献。电话中,郭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她再次走进采集室的时候,医生告诉她,患者短时间内病情复发,说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即使郭卉再次捐髓,患者的成活率也不高,还会对郭卉的身体造成影响。“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至少我尽力了,我也不会有遗憾。”在郭卉看来,当初同意捐髓就是做出的对生命的承诺和尊重。时隔3个月,郭卉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捐献了94毫升淋巴细胞。
2010年底,郭卉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5年3月,获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特别奖和奉献奖;2017年12月,荣获湖北红十字会优秀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相信温暖和爱心的传递也有蝴蝶效应,会像接力棒那样传递下去。”郭卉说,她的学生中,至少有近20人毕业后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
“热血在别人血管流淌时,也滋润着自己的心灵”
武大女博导潘迎春:15年无偿献血173次
51岁的女博导、金沙js9线路中心世界史系主任潘迎春教授,我校教学名师、珞珈特聘教授、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公开课主讲老师。在她众多的荣誉中,有一项鲜为人知,那就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得主。
自2004年以来,她捐献全血、成分血173次,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直至2012年夏天,同事们无意中发现潘迎春的手臂上有一块淤青,才知道她常年坚持献血的秘密。在潘迎春看来,献血不仅能救人,也可以让自己快乐,这是双赢。
学校工作忙,平时经常出差,但只要在武汉,潘迎春总会抽空去武汉市血液中心献血。
对潘迎春来说,每月一次的成分献血并非举手之劳。成分献血需在血液分离机提取血小板后将红细胞等其他血液成分还输体内,大多数献血者是一个手臂采血,一个手臂还输。潘迎春只有左臂血管符合采血条件,每次只能单手采血与还输,需要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每次至少要坚持3小时纹丝不动。
2011年1月14日,潘迎春像往常一样来到血液中心,要求一次献双份血小板。在第5个循环时,她无意动了一下手臂,顿时血管渗血,进针处也肿了起来。如果已经采出的血液无法及时还回体内,潘迎春会面临失血过多的危险。由于她右臂血管太细,护士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血管。情急之下,潘迎春主动提出在脚上尝试。在她的鼓励下,护士们经过两次尝试,终于在左脚踝扎针还血成功,创下了血液中心脚踝处扎针还血第一例。
“热血在别人血管里流淌时,也滋润着自己的心灵。“潘迎春总这样说。在她的感召下,武大的许多师生也加入到献血行列中。
跑马拉松是潘迎春教授的另一个爱好,也坚持了多年
撰文:刘璇 张智 王腾 付晨 汪昊